苏词《江城子》两首别赏

来自萌娘文库
跳转至: 导航搜索

作品名:苏词《江城子》两首别赏

作者:马伯庸


江城子

十年生死两茫茫,左牵黄,右擎苍,千里孤坟,千骑卷平冈。纵使相逢应不识,亲射虎,看孙郎。夜来幽梦忽还乡,鬓微霜,又何妨,相顾无言,何日遣冯唐。料得年年肠断处,西北望,射天狼。

【赏析】:

作者在开头先点明了自己与故乡暌违已久,不知生死,就这么渡过了十年的漫长时光,故土已经是物事人非。作者一路走来,刻意渲染自己牵犬架鹰,还有千骑相随,然而所到之处却是千里孤坟。通过自己队伍的华丽与周遭凄苦环境的强烈对比,巧妙地衬托出了战争对人民造成的伤害。这是空间的对比。作者为了加强这种对比效果,还使用了时间对比的手法,回忆了自己当年打虎的意气风发,如今十年过去,当年的打虎之地却被战火蹂躏成一片“相逢应不识”的陌生地方,其痛楚惋惜之情,通过这一系列时间、空间的对比而十分强烈。

下阙一开始,作者不再掩饰自己的浓烈情绪,直截了当地表达,即便是双鬓已白,年事已高,仍然不阻挡自己“忽还乡”的心愿,宣泄出了自己的思乡情怀。狐死首丘,这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恋乡情怀,浅白易懂的词句中透着深深的惋惜与思念。正当读者随作者营造出来的沉郁情绪而感慨时,作者却突然设置了一个悬疑:“相顾无言”,为何无言?是家事?还是国事?笔锋一转,先用“冯唐”之典,与前面“鬓微霜,又何妨”巧妙地应和,急切报效国家的决心;接着又是一转,西北——代指那些毁灭了作者钟爱家乡的侵略者——射天狼的决心,却最终“断肠”落实在“年年处。”总是给他的雄心浇上一盆冷水。让人油然想起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”的悲壮。这千回百转之间,给读者揭开了一个清晰的思维长卷,勾勒出了一位故乡为战火所侵,自己十年归来,虽有报效祖国之心,却屡屡不得伸长的爱国志士。

是词中作者并没有一味沉浸在思乡之总,而是从对家乡的痛惜上升到了对国家命运的嗟叹,使得整首词陡然上升了一个境界。

【今译】

十年过去了

我回到了我久况未归的家乡

心爱的忠犬跟随在身后

苍鹰就擎在臂弯

一路走来处处是孤坟野墓

只有我与随同的千余名骑士跨越寂寥的山岗。

啊,我年轻时象孙策一样猎虎的故乡啊

即使在我眼前,我却已经认不出来了

即便是在梦中,我总是要回到故里

双鬓已白,又有什么关系?

我与幸存的父老终于相见

却无言以对

我恨不得象冯唐一样,不知何时才能重上战场

那挥军西北、射下天狼的夙愿啊

年年都让我肝肠寸断。

《江城子》

老夫聊发少年狂,不思量,自难忘,锦帽貂裘,无处话凄凉。欲报倾城随太守,尘满面,鬓如霜。酒酣胸胆尚开张,小轩窗,正梳妆,持节云中,惟有泪千行。会挽雕弓如满月,明月夜,短松冈。

【赏析】

作者上阙直抒胸臆,得意地回忆起少年时代难以忘怀的英姿,让年老的自己都十分激动。“无处话凄凉”此处反用辞意,指少年心性飞扬,开朗活泼,从无凄凉悲愤之心可言,可与稼轩“少年不识愁滋味”相对比。然后作者开始讲述起自己的人生经历,为了报答“倾城”的期望,跟随着太守外出征战,一转眼就是几十年过去,已经是满面尘土,双鬓如雪。“倾城”指的是社稷与百姓,“太守”则代指朝廷。短短数句,勾勒出一位将自己人生投入到建功立业的豪杰形象。结合当时的历史形势,一位“锦帽貂裘”、意气风发的爱国少年军人跃然纸上,一心报国,把自己的青春岁月都献给了这一事业,直至年老。

下阙首句与前句“少年狂”相呼应,豪迈气概不减反增,紧接着又连同两个促句,甜蜜地回忆起自己的爱侣,惋惜在自己外出征战、“持节云中”的时候,无暇顾及家庭,致使爱侣时常饮泣,闺怨有深。家庭和事业难以两顾,这自古就是一个两难的命题,作者为了国家,牺牲个人幸福,无疑是拥有了更高的追求。在描述完自己与爱侣彼此思念而不可相聚的遗憾后,要怎样才能够解决呢?在“惟有泪千行”之后,作者自己给出了答案:挽弓如月!把对妻子的一腔爱恋化作对祖国的热爱,用加倍的工作热情去报答妻子的牺牲。这里的比喻极其巧妙,以月喻弓,又以照在“短松冈”的“明月”来比拟自己对妻子的思念,把弓(志向)、月(思念)、松冈(妻子)三者三处比喻用两个简单的状景促句联系到了一起,十分高明。

边戍诗词不胜枚举,或婉约如“犹是春闺梦里人”;或豪壮如“不教胡马渡阴山”。作者能将这两者结合一处,巧妙地把春闺之怨与报国之志统一起来,提炼出了更高的思想境界,无疑比其他边戍诗词更具备现代内涵。

【今译】

我兴致勃发,就象当年自己的模样

当年的自己模样

不用刻意去想

它永远印在心房

那时候我戴着锦帽,貂皮的衣裘

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凄凉

为了报答阖城百姓的期望

我跟随着太守踏上了征途

我畅饮美酒,热得解开衣裳

爱人啊,依靠着那小小的轩窗

正在梳妆

我带着使者的符节,前去远方

她却在空旷的家里

思念的泪儿垂下千行

我把手中的弓箭拉满,如同圆月

希望这圆月能在夜里

照在那家乡的短松冈。